2010年8月31日 星期二

同刀仔飲早茶

今朝天曚光已經醒了, 唯有早一點返工.
太早的關係, 要改搭荃灣觀塘VAN, 在宜安街落車, 又見到街口那間舊式茶樓...

諗起N年前通完頂, 天曚光同刀仔走左去那間舊式茶樓飲早茶..成間都係阿伯..一人拎住一壺茶, 一盅兩件, 有講有笑, 好開心.. 好記得同枱果兩個阿伯0既對話:

阿伯A: E? 係WOR, 呢排唔見阿強0既?
阿伯B: 哦~ 死尻左咯.. 係呢? 你果個老友阿財呢?
阿伯A: 丟! 又會咁橋? 禮拜日0岩0岩上山
...

N年後0既今日, 估唔到連我當年同枱飲茶的刀仔都"死X左"了...

2010年8月26日 星期四

頂住

梁生, 人地拎住機關槍, 你都夠膽衝過去, 你, 係一個好勇敢0既人...

Jason, 你老豆唔驚死咁堅, 你都要頂住!

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

許文彪講得好




***

(轉貼) 蘋論:樓市泡沫比無殼蝸牛更令人擔心

西半山一個名為六十八樓實為四十四樓的豪宅單位每呎成交價七萬元確實是「天價」,其他豪宅動輒兩、三萬元一呎也讓人咋舌。即使撇開這些脫離一般市民購買力的貴價樓,本地樓市從成交量到成交價都在持續向上,都回到近年的新高是毫無疑問的事。
在這種熾熱的市況下,部份政團開始要求特區政府壓抑樓市。有的認為政府應當恢復興建居屋,讓中、低收入人士可以置業;有的希望政府增加土地供應,平抑急升的樓價;有的建議政府再推出貸款計劃資助準業主上車。甚至一些地產發展商也抱怨政府的勾地制度定價太進取,令發展商難以勾出土地起樓,令住宅樓宇供應緊張。
樓價急升的現象當然值得關注,但今次樓價急升跟土地供應,住宅單位供應等問題沒有甚麼直接關係。近期樓價上升、樓市熾熱的真正元凶是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及大量尋找短期獲利機會的游資。不管特區政府復建居屋、提供資助或改變勾地制度都沒有甚麼作用,反而可能令樓市火上加油。
經歷過九七、九八年的樓市泡沫及爆破後大家應當認識一個事實,就是當樓市進入瘋狂階段,樓價狂飆時,政府提供任何置業資助或貸款計劃只會製造更多高位接貨的儍子,只會鼓勵更多財力不足的置業者入市,只會令樓市進一步升溫。當年一些政黨為未能置業的「無殼蝸牛」請命,迫使政府興建夾心階層房屋及推出一個又一個自置居所貸款計劃,可是當「無殼蝸牛」買入夾屋或利用貸款買入四、五千元一呎的上車盤時,他們很快就成了泡沫爆破的犧牲者,作為被負資產壓的透不過氣來的「樓蟹」,直到十年後也未能翻身。現在樓市泡沫似已重臨,特區政府絕不應重蹈覆轍,再提供甚麼買樓資助;以免製造新一批樓蟹。
發展商抱怨勾地制度令他們無法勾出土地,令樓市供應減少完全是輸打贏要的說法,是不負責任的說法。首先,勾地制度並不是天掉下來的新土地政策,是放棄「八萬五」政策後政府讓市場主導土地供應的措施。勾地制度的基本邏輯是發展商認為樓市供應不足,買地建住宅有利可圖便從勾地表中勾出土地。若果發展商不願出價勾出土地,說明樓市前景不明或欠佳,不用太多供應,他們怎麼把責任推在政府身上呢?
當然,發展商最希望看到的是政府以超低價或遠低於市價的地價讓發展商勾出土地,把發展商的風險減至最低,利潤則推至最高。問題是這樣做等同賤賣土地,等同向發展商輸送利益,對政府、對公眾都是極不公平、極不合理的!
而且,在目前市況大幅波動的情況下,不管是發展商或政府要為土地定價都相當困難,更不要說拿真金白銀高價從拍賣中搶購地皮了。換言之,即使政府立時改變勾地制度改為定期拍賣土地,發展商也會因「計唔掂數」而不肯出價投地,令市場訊息依舊混亂,令樓宇供應不可能迅速增加。
短期而言,特區政府在今次樓市狂潮中首要關注的是泡沫問題,是金融風險問題而不是樓價太高有人買不起樓的問題。因為一旦樓市升勢從豪宅擴散至一般樓宇,形成像九七年的樓市泡沫,香港便要再次為泡沫爆破付出沉重代價,陷入長達五至七年的衰退。因此,特區政府該做的是促使銀行及金融機構嚴守紀律,嚴限按揭成數;充份了解買樓人士的負擔能力,避免他們過度借貸。至於樓價過高有人買不起樓正是市場的自然調節機制,可以起冷卻樓市的作用,各方面大可不必太緊張。

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轉貼陶傑寫Dr. Karen Woo

大圓滿 - 陶傑


2010年08月11日

英國女醫生在阿富汗被殘殺,父親是香港人,母親是英裔,這位叫伍凱倫的女性,原來是混血兒。
伍小姐三十六歲,本來打算回國就結婚。男友是愛爾蘭裔的退伍英軍,在阿富汗相識。西方文明的白人男主角,混血兒主角,淪落蠻荒的異國舞台,戰火紛飛。
以一大堆面目模糊的土著為背景,完全是韓素音流行小說《生死戀》的風格,因為像五十年代的荷里活小品,所以看上去很美。
雖然女主角並無當年珍妮花鍾絲的濃艷,反有點鍾芳婷或姬白朗芝般的簡素,博客裏的伍小姐,人物性格還是很鮮活地飄香着,在阿富汗那種野蠻的國度──不錯,很政治不正確地,我 Prefer用「那種」來冠指耶教文明之外一切殘暴而黑暗的「文化」,如果有人硬要稱之為文化的話──她披着紗巾的照片,帶着點薄荷氣。
這位女生三十六歲仍未婚,應該是香港所謂「剩女」一族。女人三四十歲,如果有內涵和自信,則仍不算老,在這個時候,有點本事,世界到處走,不但一點也不「剩」,應該是最瀟灑的時期。伍小姐在博客裏的圖文,充滿陽光般的歡悅和自信──她不僅行醫,還喜歡當模特兒、跳舞、攝影。
出色的女子是從來無所謂「剩」的。當然,她的父親是華人,未嘗不想她下嫁「中國人」,但相信她到倫敦的唐人街一看,會有嘔吐的感覺。英國也有許多身穿名牌一身珠光寶氣來掃貨的北京男人 ──看到他們小手指留着的半吋長的指甲,可惜伍小姐已經不在了,我會上她的博客問她:在她父親原來一半的那個世界,做一個他們所謂的「剩女」,你知不知道,其實還很光榮?
中英混血女醫生跑到阿富汗,遇上了愛爾蘭的退伍軍人,在另一個世界狹窄的視野裏,這只是小說電影的一場夢境。「剩女」其實是放棄了尋夢的權利的女人。
換一個中國角度看,伍小姐很傻,本來她可以選擇大城市的冷氣辦公室,擁有一個秘書。開視像會議,拿着一枚雷射筆講述 Power Point的連卡佛 CEO生活,這是香港一切女強人的「中環價值觀」。但她的另一半血裔令她拒絕此一選項。「寧化飛灰,不作浮塵」。人總要死的,躲在蝸居裏庸順一生,也會遇上泥石流或地震,化為一團數字,毫無意義地殞滅。關上伍小姐的博客,我看見窗外的一丸落日,霞彩漫天。

2010年8月21日 星期六

Mischa Maisky

Mischa Maisky 是我見過當代最「型」的演奏家,郎朗太搞笑,馬友友有點「7」。
Mischa 的造型和氣質卻像古代的歐洲人。他十月來港,會一起看嗎?

2010年8月20日 星期五

八月二十日

2010. 8. 20 晴

***

今日天晴,但我清楚記得三年前是天陰。

***

步出明愛醫院正門時,天彷彿配合適當的場景般下起雨來,我和爸爸,弟弟截了的士回家,一上車更是徬陀大雨。爸爸和弟弟表面平靜,在車廂裡一聲不響,而我卻泣不成聲。

上車前一刻,我記起不久前陪同媽媽到醫院覆診,她口乾,我到門口的汽水機買了提子汁給她飲,她喝得不多,我喝了剩餘的。只是不久前的事,提子汁的味道還在口裡,人已不在。

***

6:45am. 呼吸終於停了。之前我握著她的手,告訴自己要牢牢記住這一刻的感覺,是今生最後相聚的時刻。

人死後,體溫和血色很快便會消失,接著便是醫護人員的一個程序。當遺體推向殮房的時候,家人在側相伴和送別,我忍不住哭了。

***

回家前,買了麥當勞早餐,一進門口見到妳,妳把我抱著,一言不發。妳最了解我,知道只可以這樣安慰,實在沒有合適的言語。

***

2010. 8. 20

今天也是另外一個日子...

早幾天妳叫我看一篇王廸詩,因為她提到一位女醫生Dr. Karen Woo, 令妳感觸良多...

碰巧我也見到陶傑寫她,立即看王廸詩那篇。看完後,我也覺得很慚愧,實在太小格局,太弱了...

***

節錄王廸詩《一襲永遠無法穿上的婚紗》

Doctor Karen Woo,三十六歲中英混血兒。據傳媒報道,她父親是來自香港的華裔退休工程師,母親是護士。Karen曾立志當舞蹈員和演員,二十二歲決定改讀醫科,曾在澳洲、巴布亞新畿內亞、倫敦等地方行醫,後來出任醫療機構保柏的助理醫療總監,年薪達六位數字英鎊。但她辭掉工作,創辦志願組織Bridge Afghanistan,到阿富汗救人。在那裏,Karen邂逅士兵Paddy Smith,一見鍾情。兩人的婚期,就定在2010年8月20日。

Karen死了,在阿富汗。她和一班醫生花了三星期,徒步、騎馬和乘車,穿越一萬六千呎的雪地,深入山村為貧民治病。完成任務後,他們選擇取道北上東北部的巴達赫尚省返回喀布爾,路線迂迴但相對安全。不料,十名武裝分子攔途搶劫,再逼她和其他義工排成一行,用 AK-47步槍逐一行刑式處決。兩星期後,Karen就要出嫁。

***

Dr. Karen Woo's Blog
http://explorerkitteninafghanistan.blogspot.com

***

Karen's P-monster,在這日子,我也在記念你倆夫婦。

2010年8月17日 星期二

月光

最動人的第一章...

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張教授書李清照<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歲月的童話



....
這夜如可閉上眼睛  再共我回憶中約定
心裡 就有感應

即使走過幾趟遠路  如何都掙不開歲月擺佈
這刻收一收腳步  為對方拍拍滿身的塵土
好想知你可會快樂  還是總躲不開生活煎熬
只想 你仍安好

2010年8月3日 星期二

會考記

最後一屆會考放榜, 憶起十多年前的一段日子, 像打開抽屜裡拿出一隻塵封的木盒子, 裡面有年少時用過的文具, 準考證, 漫畫書, 還有一枚褪了色的匙扣...

會考前的年少時代, 只是頑童一名: 小學被停學, 中一留級, 到中四已記滿了三個大過. 返學只為了打波, 跟老死們嬉戲. 壓根兒沒有想過前途和將來. 到了中五, 幾個老死不約而同轉死性, "突然"要為將來奮鬥. 我們一起去補習(剛剛冒起的補習天王), 補習前後會逛逛街, 吃點東西聊聊天, 那是一段自由自在的日子. 和家豪到諾士佛台的A.WONG & KK WONG補英文, 和阿伯跟ALEX補ECON, 甚至奇蹟地燃起了對ECON的興趣! 友儕間還會作學習上的研討, 真是一個奇妙的轉變.

會考期間, 有幾個主科的試場和老友廢東很接近, 所以相約一起吃早餐和午飯, 跟廢東這高材生的實力相比當然一個天一個地(結果他7A1B!), 但他面對考試那種從容心態卻令我得益不淺. 例如他考試期間不會溫書, 只會玩耍和看漫畫(還要拖我下水, 當然只有我肯這樣做), 跟他一起抵達試場, 見到其他考生緊張兮兮地"臨急抱佛腳", 走在他身邊的我以君臨天下的姿態狐假虎威, 令我應試前的心理狀況達致最平穩, 得以發揮我"僅有"的實力.

一直跟幾個老死約定, 要考取十幾分然後入恆商. 事緣有一天大家翻閱升學指南, 不知誰發現了恆商, 當時只見它有宿舍, 泳池, 網球場等設施已兩眼發光, 大家一直以此為目標. 放榜當日, 真的萬分緊張, 逐個叫名出去拿成績單那個感覺現在回想起來仍會手心滲汗! 記得大家已經沒有守規矩坐定定了, 一起擠在老師身邊看, 只見我之前幾張都是10, 8, 11, 13, 12 等分數, 揭開那一張的時候, 成績單印著"14", "哇!", 我大叫起來, 因為這是我心中理想的成績. 老友們大概11, 12, 13等成績, 我們立即"飛的"到恆商, 當時校方安排14分或以上即時可辦理入學手續, 其它成績先登記然後等消息, 老友們以羨慕帶點失望的神情跟我道別, 繼續去找中六學位, 而我留低辦理入學. 好像"畫鬼腳", 因為多了一分, 而行了令一條路, 遇到之後很重要的人和事. 完成後, 我舒了一口氣, 獨自一人慢慢步出恆商, 天氣好像為了我配合我的心情似的好得出奇, 蔚藍的天加幾片白雲, 陽光普照. 我到電話亭打電話給媽媽, 她開心地笑了.

過了這麼多年, 即使工作上怎樣標榜TEAM WORK, 已經不一樣了, 不再會純粹地一起為一件事天真的打拚了. 會考制度也許很殘酷, 但過後卻是一段美好的回憶. 合上這隻木盒子, 心情無以名狀, 不是開心, 不是悲哀, 只知道那段日子永不再回來.